集團動態(tài)
闡釋城市共生主題展現(xiàn)首都藝術新貌 ——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反響熱烈
時間:2023/03/14 作者:
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自2022年12月30日盛大開幕,至2023年3月12日閉幕,為期2個半月的時間,開啟了后疫情時代京城藝術浪潮,展現(xiàn)了首都藝術發(fā)展新面貌。雙年展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北京友誼商店、隆福寺木木美術館三大展區(qū),展出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40名藝術家的390多件藝術作品,現(xiàn)場接待觀眾21萬人次,線上觸及觀眾數(shù)量1354萬人次。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市文投集團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fā)揮龍頭企業(yè)文化引領作用,勇于承擔文化傳播重任,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yōu)質文化IP。在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指導下,文投集團首次舉辦雙年展,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牽頭的籌備工作組,旗下子公司文投國際有序做好雙年展相關組織、招商、裝修、布展等工作。為首都市民貢獻了一場精彩的文化藝術盛宴,為人民群眾實現(xiàn)美好生活、感受高雅藝術作出了積極貢獻。
雙年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國家對外貿易基地(北京)帶來了旺盛的人氣,探索了將貿易基地建設和運營深度融入北京全國文化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利用保稅政策和文化貿易、文化出口“雙基地”功能優(yōu)勢,在雙年展全過程中追求國際藝術品質的新思路、新模式與新路徑,同時也宣傳展示了文投集團的品牌形象,發(fā)揮了國有文化企業(yè)引領帶動作用,服務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首都經濟社會發(fā)展。
二、重點展示、形成熱潮
(一)闡釋城市“共生”發(fā)展主題
雙年展以“共生”為主題,旨在思考后疫情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闡釋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共存、數(shù)字科技與創(chuàng)意設計融合發(fā)展的新理念,彰顯北京博大、開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既傳統(tǒng)又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藝術氣質。雙年展呈現(xiàn)了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話題和樣本,豐富“共生”這一主題在空間和時間維度的涵義:一是空間“共生”,展示北京地區(qū)多元藝術生態(tài)共時性發(fā)展的繁榮面貌;二是時間“共生”,詮釋北京藝術生態(tài)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的歷時性發(fā)展和展望。同時,在數(shù)字技術和網絡科技加速發(fā)展下的“共生”也包含了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共生、數(shù)字科技與藝術創(chuàng)意的共生、數(shù)字創(chuàng)意與現(xiàn)實生活的共生關系。數(shù)字技術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界限,使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視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二) 展現(xiàn)首都多元藝術新貌
雙年展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范迪安,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黃虎,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胡智鋒,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院長魯曉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芝加哥大學教授、藝術史學家巫鴻組成的藝術委員會提供指導和支持。邀請了各藝術領域活躍的策展人和學者擔任策展人。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國際知名建筑師、藝術家馬巖松,藝術評論家、策展人朱朱,星空間畫廊創(chuàng)辦人房方,策展人申舶良、龍星如等,分別通過《喚醒石頭里存在的生命》、《藍圖北京》、《無盡的交談》、《可見的浪漫:有關北京的記憶與想象》、《幻方:藝術與文學的互映》、《大地熱流:回到太陽時間的訪客》、《英姿》等七個版塊內容,帶來了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建筑藝術、文學藝術、未來藝術、紅色藝術、傳統(tǒng)藝術。
(三) 繁榮國際文化藝術交流
參展作品追求品質,增強國際藝術視野。不僅有以董希文先生的《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庫工地》為代表的紅色藝術作品,以百歲老人戴澤先生的系列作品為代表的反應北京城市面貌的作品,以徐累、梁詮等為代表的“新工筆”藝術家的作品,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梁紹基為代表的裝置藝術家的作品,從多個維度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同時還有來自柏林、倫敦、羅馬、巴黎、阿姆斯特丹、首爾、曼谷、東京、堪培拉、紐約、洛杉磯、圣保羅等多個城市和國家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包括:多次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獎項的泰國影像藝術家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美國多媒體和視頻藝術的先驅之一托尼·奧斯勒,德國新萊比錫畫派的代表人物馬蒂亞斯·魏舍爾,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普利茲克獎等多種獎項的獲得者伊東豐雄,英國“新雕塑運動”代表人物朱利安·奧培等。雙年展為中國本土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家之間建立了廣闊的交流空間。
三、氛圍濃厚、反響熱烈
雙年展開幕恰逢春節(jié),特別推出“藝術陪您過大年”活動。高品質的展覽獲得了民眾的認可與點贊,展覽融合了傳統(tǒng)與先鋒的藝術語言,滿足了不同年齡群體的消費需求,觀眾年齡主要集中在16-45歲之間,其中最大的83歲,最小的是一對10個月大的雙胞胎,多是全家出動,笑容滿面,其樂融融,在展廳里營造了一片祥和美好,將高大上的藝術展增添了溫馨的煙火氣,春節(jié)假期觀展變得既熱門又時尚,實現(xiàn)了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作為疫情后北京市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雙年展得到了多方關注,市民和藝術界反響熱烈。在提供優(yōu)質展覽的同時設定公益展覽的惠民票價,很多觀眾在觀展結束后表示“這是北京近年最好的展覽”、“展品水平高”、“展覽規(guī)模大”、“很有沉浸感”、“很久沒看到這么多國際作品”、“專業(yè)權威”、“票價惠民”等。除北京本地游客之外,還有不少專程從河北、天津、成都、湖南等地前來觀展的游客。
雙年展共吸引近百家媒體進行報道。其中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環(huán)球日報、澎湃新聞、中新社等主流媒體報道60余次。中國美術報、鳳凰藝術、雅昌新聞、Art-ba-ba、藝綻等藝術類媒體報道約80次。微博、抖音和小紅書閱讀量共計1354.42萬人次。初步實現(xiàn)在當代青年人及非藝術領域人群中的破圈傳播;實現(xiàn)在藝術領域話題及泛藝術的其他垂直領域話題中的破圈傳播。